close

  一段連接圖書館A、B座兩棟樓的普通走廊,現在卻成為學生們經常徘徊瞻望的一道風景。走廊兩整合負債邊掛滿了藝術名家的繪畫、書法、攝影作品,乍一看,像是藝術作品展。這條“東林藝術長廊”是東北林業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的一角。
  以林學見長的大學如何突破自身限制,培養出更多全面發展的畢業生,這是東北林業大學多年來的努力方向。尤其近4年來,東北林業大學開始著力關鍵字行銷打造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培養素質全面人才破題。該校按照“整合資源、提高品位、註重特色、發揮實效”的工作思路,建立起扎實有效的運行機制和行之有效的學生主導模式,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素質教育活動。
  東北林業大學以“二、四、八”為架構助推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管理。校團委相關負責人候利軍介紹,“二”是指基地建設由東北林大校團委和校圖書館兩個部門負責;“四”即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活動由校團委和圖書館的4位老師做好政治把關和後勤保障工膠原蛋白作;“八”則是穩定開展8項基地活動,以此搭建學生文化大舞臺,倡導高尚行為方式,引導正確價值導向。
  基地建設始終以8項各有側重的基地活動為蒸烤箱重點,通過開展活動激發學生對人文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校團委參與管理的馬卓實介紹說:“學校現在的基地活動開展比以前更加頻繁,質量也有很大提升。‘國學精粹’、‘百家對話’、‘東林學子講壇’等基地活動已經成為了我們文化建設的常規欄目。”
  其中,“東林關鍵字文化大講堂”的影響最為廣泛,自2008年12月開辦迄今已有40餘期,目前人人網上的“東林大講堂”已有好友4300多人,活躍度極高,逐漸成為東北林大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活動的一個品牌。
  除了“二、四、八”宏觀運行機制,以學生為主導的模式,則是東林大在微觀上的探索。本著打造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目標,基地建設活動主要依靠學生自己組織和運行。
  2009年10月,當時剛讀大一的馬菱和其他同學開始為第29期“東林文化大講堂”做準備工作。據馬菱回憶,4年來她和其他同學已經記不清組織了多少場文化大講堂的活動了。
  馬菱在校團委做學生助理,主要負責“東林文化大講堂”籌備工作,包括物品準備和媒體平臺運作如微信、人人網上的宣傳、直播。據瞭解,在基地建設中,像馬菱這樣參與文化素質基地建設的學生還有很多。
  “每次的活動基本都是由各學生社團的學生去完成,從嘉賓邀請到場地佈置。老師和領導主要負責政治把關和後勤保障工作,並不直接干預。只有學生才更瞭解他們自己更想要什麼。”侯利軍介紹說。
  經過4年的實踐,這一模式逐漸成熟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們接觸到了各式各樣的受邀嘉賓,知道他們能給學生帶來什麼,也更瞭解身邊同學的文化素質需求,供給與需求在我們這裡能得到最好的結合。而我們自身因為平時的參與,也提升了自我的素養。”馬菱說。
  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鼓勵自主參與同時,為了保證有高質量的活動內容,東林從線上到線下,從嘉賓邀請到硬件配備多方位整合資源。
  借助網絡帶來的便利,校團委通過微信開辦了“東林校團”的網絡搶票平臺,學生們在寢室即可以搶票參與基地活動。據候利軍回憶,這一平臺的開辦,也是有感於學生們對於文化基地活動的熱情。
  2009年,“東林文化大講堂”邀請到了“六小齡童”,由於網絡不發達,基地建設剛起步,學生需要自己去固定地點索票。“當時既麻煩,效率也不高,後來開辦了‘東林校團’方便多了。”侯利軍說。
  此外,東林還通過校際合作的方式,邀請學術專家和社會名人,利用有限的資源打造高質量的活動,也向更多的校外學生傳播了文化大講堂的文化內涵。“東林文化大講堂”開展以來,東林多次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黑龍江省內高校合作,邀請了很多有影響力的嘉賓,在學生中引起熱烈反響。
  自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以來,林大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了一批批品學兼優的學子,像勇於救人置生死於度外的“2009年中國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劉家霖、黑龍江省十佳大學生揣浩、造血乾細胞無償捐獻者黃志禮……他們的事跡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東林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文化育人的理念。
  正如參與管理的校圖書館業務推廣部主任趙一霖說的,“基地建設活動中雖然會有各種困難,但是我們知道,對於學生這是有好處的,所以我們堅持了,所以我們離目標就越來越近了。”  (原標題:東北林大打造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f42lfqbd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